父子間不能替代的關係

 

 

因信得救的人,即成為神的兒女。神的兒女可以享受親密的神人父子關係,呼叫神為“爸爸!”(羅8:15)。

人對神的渴慕,就如人渴望親情一般。除非神和人能恢復父子關係,否則人將永遠不能滿足。如今世人刻意否認自己需要神,難怪生命產生許多矛盾和痛苦。

布茨納(Buechner)記述的一個真實故事,很貼切描繪人類的景況:

一個二十歲的男孩因為受不了父親對他的諸多要求,一氣之下,衝動的拿起手槍,將父親殺死,之後被逮捕安置在看守所裡。有一個晚上,一位警員在走廊巡視,聽到那個男孩在黑暗中傷心的哭著:“我要父親,我要父親……”。

就像這個男孩,人類拒絕神、否認神、自認不需要神、用各樣的方法嘗試“消滅”神,但實際上,卻是如此需要祂的。我們不可能沒有神仍然能活得很好,即使有這種“感覺”的人,也是自欺欺人。神沒有放棄我們,世人再怎麼抵擋祂,祂還是等待我們、愛我們,要與人建立這份我們最需要的親情。

成為神的兒女是一大福氣,因為我們已經享有那因自己的無知而自覺不需要、實際上卻是最需要的關係。

渴望活出新本性

 

 

很多人信主以後仍然搖搖擺擺,對救恩沒有把握,屬靈生命也不見顯著成長,原因與他對“聖潔”的認識有關。

正確的聖潔觀對信徒有兩個實際的幫助。首先,它鞏固了我們對永生的把握。如果要用聖潔行為作標準來決定誰該得救、誰該滅亡,那全部人都將沒有得救的希望。但聖經說,信者“已經”被神潔淨成為聖潔,我們便知道,就算信主後仍會犯罪,也不至於滅亡。

另外一些基督徒則有別的想法:“反正已經得救,又何必講究道德操守呢?”如此對救恩的“把握”,反而導致生活放蕩!

人因為犯罪而失去原有的完美樣式,我們在神面前的聖潔就不是在已破壞形像上修補,而是“再造一個新的”(參林後5:17,弗4:24)。這個“新的本性”是神所造的,理當能夠發揮其正當的功能---好行為。

神是完美、全能的主,如果真的是祂新造的人,就應當表露出新造的樣式來,若一點也沒有,肯定是“冒牌貨”(不是真信主的人)。真信主的人,一定會渴望活出聖潔,因為那是他的新本性。

我們的原樣

人的根本問題既然是罪,耶穌使我們成為聖潔,即表示徹底解決了罪的問題!

人世間所有問題,追根究底都是因為現有的世界已不是原來的面貌,人原有的聖潔形像也被玷污了。墮落後的人不再渴望聖潔,並不代表我們實際上不需要聖潔,只是因為人的渴望也在墮落中走了樣,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。在靈魂的深處,人對聖潔的渴慕仍然不斷發出呼喚。

豈不是嗎?試想想,當我們在與自己的自卑、嫉妒、慾望、怒氣、惡習搏鬥的時候,豈不希望自己成為更好的人?當我們和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產生矛盾的時候,豈不渴望能有和諧的人際關係?當我們聽到環境和氣候逐漸惡化、國際間衝突升溫的時候,期不期待一個更和平的世界?

這些問題既源於罪,表示我們的渴望,唯獨藉著恢復聖潔,才能獲得滿足。人類嘗試用教育、溝通、法律、科技等途徑來找回幸福,卻徒勞無功。為什麼?因為根本的問題---罪,並沒有得到解決!

人的本樣既為聖潔,意味著只有當人回歸聖潔(而不是在扭曲的狀態中)才有幸福。只是,人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回歸聖潔,唯獨靠神透過耶穌所施予的白白恩典。

先成善人、才有善行

 

“為什麼我信了耶穌,卻一點也不覺得自己聖潔了?”這是基督徒常s見的困惑。

聖經所說的聖潔,是“在神面前”成為聖潔。一個對神有正確認識的人會明白,要被神看為聖潔,遠比被人看為聖潔更難,因為神具有完美的標準,而且祂判斷人不憑外表,而是監察內心。因此,聖經所謂的聖潔,絕不是“毫無道德缺陷”的人,而是人被神揀選之後的結果。

這是一種地位上的聖潔---神看我們為聖潔的人。我們雖然有罪,可是無論我們過去、現在或未來的罪,都已經被耶穌基督十字架的寶血洗淨。無論我們是否“感覺到”聖潔,這就是事實---人的一切行為,都不會再影響他在神面前聖潔的地位。

然而,這並不表示基督徒得到了“犯罪特權”,可以隨便犯罪。我們雖不能用良好的道德操守贏得聖潔的地位,但我們既然有了聖潔的地位,就必會產生良好的道德操守。先成為善者,才能擁有真正的善行。除非我們先得到神賜給我們的聖潔本性,否則根本不能邁向真正的聖潔。

換句話說,一個真正從神得到聖潔地位和本性的人,一定會活出良好的品德,雖然他不可能沒有缺陷,在今生也不可能完美,但他會不斷在聖潔上長進,直到離世或基督再來的那一天。

爲你配偶感謝上帝

我們的人格特質就是上帝用來磨平我們配偶性格尖銳部分的砂紙。
夫妻經常一開始是因為對方獨特的人格特質而互相吸引。然而,隨著時間的流轉,當初能吸引對方的獨特性,如今卻可能變成會帶來分裂和製造衝突的導火線。
我們的人格特質就是上帝用來磨平我們配偶性格尖銳部分的砂紙。我們都漢子道砂粒的刺激能在蚌內製造出珍珠;同樣的,當你們性格在互相摩擦的同時,上帝也正在你們婚姻中製造某種寶貴的東西。